農業推廣研究方面
農業推廣課
一、農業人才培訓課程規劃與訓練成效之研究
- 應用集群分析,將農民學院臺中區農業訓練中心進階班學員從農風險屬性進行分群,共為穩健型、保守型及積極型3類型。而顯著影響學員從農風險承擔之因素包括能接受之農產品價格波動程度、自己或家中成員是否加入農民組織、實際從農經驗、曾經有過的農業經驗、年齡、是否為農二代、自我風險評分。未來可將從農者風險評估量表,納入農民學院各訓練中心篩選進階班學員評分指標,學員篩選比例,建議積極型占10%、穩健型占30%及保守型占60%,讓已從事農業但承擔風險能力有待提升的學員,有機會參加訓練精進技能,同時與積極型、穩健型共學,互相學習成長。
- 應用產業職能分析之功能分析法,建立果樹產業的職能藍圖、篩選關鍵專業職類,優先發展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應用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規劃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課程學習地圖,並以ADDIE教學設計方法規劃進階模組3種單元課程。
- 探討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需求性、人力調度方式,研究發現在農業人力調度中,農會人員認為勞雇雙方間的溝通互動情形良好,認為最需要補助部分為訓練過程的教學費用;雇主及受雇人員認為農會在人力媒合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人力媒合服務品質非常滿意,在上工時需補助僱用人力的保險,以提升農場工作保障。
- 調查臺中場設施蔬菜栽培管理初階班學員訓練成效,顯示在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能力、財務、資訊、風險及政策法規等能力提升,平均在3.19~4.11之間,介於普通至非常同意。課程認同度與需求程度,在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與安全用藥、實作、土壤與肥料管理、參訪、堆肥與微生物液肥及採後處理及分級包裝等均高。
- 追蹤臺中場葡萄栽培管理班學員訓練成效,顯示參訓後對學員在銷售額及利潤有幫助;在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能力、財務、資訊、風險、社會參與及政策法規等能力均有提升,顯示透過訓練可培養葡萄農民其專業能力。
- 以問卷調查梨產業最需要人力工項為套袋、高接及採收,農民希望透過農會成立人力仲介服務平台,其次為引進外籍勞工、補助油資及保險費。
- 調查農民學院臺中區農業訓練中心蔬菜進階班學員訓練成效,結果顯示,訓練後在農產品銷售額、農場經營利潤、農產品品質增加20%以上。
土壤肥料及微生物資材進階班學員進行肥料肥力檢定實作
本場講師向小型農機具維修保養班學員解說單缸汽油引擎內部結構
二、中部地區農村健康促進暨園藝療育輔導策略
- 利用層級分析法建構遴選農村社區推動園藝療育之指標,獲得「人力資本」、「環境資本」、「社會資本」及「經濟資本」共4個構面,以及「專業能力與經驗」等20個指標細項,可應用為遴選中部地區農村社區推動園藝療育之評估工具。
- 近3年於中部地區農村社區進行園藝療育輔導與推廣,共輔導農村社區9處,設置五感體驗的療育庭園9處,辦理園藝療育種子人員培訓9梯次,參與園藝療育活動者達1,500人次,達到長輩維持認知能力、促進社會交流及提升自信心。同時運用效益評估工具,成效顯示長輩進行園藝療育活動後,其園藝療育福祉效益提升9.88%。
辦理社區園藝療育人員培訓,並為長輩設計園藝療育活動
社區長輩適用的園藝療育庭園布建
三、農業人才培訓課程規劃與訓練成效之研究
- 探討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需求性、人力調度方式,研究發現在農業人力調度中,農會人員認為勞雇雙方間的溝通互動情形良好,並認為最需要補助在訓練過程的教學費用;雇主及受雇人員認為農會在人力媒合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人力媒合服務品質非常滿意,在上工時需補助僱用人力的保險以提升農場工作保障。
- 調查 2010~2013 年臺中場設施蔬菜栽培管理初階班學員訓練成效,顯示在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能力、財務、資訊、風險及政策法規等能力提升,平均在 3.19~4.11 ,在普通至非常同意。課程認同與需求程度在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與安全用藥、實作、土壤與肥料管理、參訪、堆肥與微生物液肥及採後處理及分級包裝等均高。
- 追蹤 2010~2012 年臺中場葡萄栽培管理班學員訓練成效,顯示參訓後對學員銷售額與利潤有 幫助;在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能力、財務、資訊、風險、社會參與及政策法規等能力提升,平均數 3.27~4.14 ,在普通至非常同意間,顯示訓練可培養其專業能力。
- 應用產業職能分析之功能分析法,建立果樹產業的職能藍圖、篩選關鍵專業職類,優先發展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應用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規劃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課程學習地圖,並以 ADDIE 教學設計方法規劃進階模組三種單元課程。
- 以問卷調查梨產業最需要人力工項為套袋、高接、採收。農民希望透過農會成立人力仲介服務平台,其次為引進外籍勞工及補助油資和保險費。調查農民學院臺中區農業訓練中心蔬菜進階班學員的訓練成效,結果顯示農產品銷售額、農場經營利潤、農產品品質增加 20% 以上。
四、青年農民經營管理需求與輔導效能之研究
- 研究供應鏈垂直 整合對葡萄產業青年農民經營模式影響之因素,實證結果顯示,以現行農業政策與相關驗證構面是最為關鍵,前 5 大影響因素分別為:政府獎勵措施、創新應用與知識整合能力、資金融通的能力、相關法令規章的制定及製程品質與成本控制能力。
- 以問卷調查獲知果樹青年農民最需輔導的項目,依序為創新研發、生產技術、行銷管理、財務管理、電腦資訊、人力管理、其他。分析中區果樹青農經營管理關鍵成功因素有人格特質、創業動機、社會資本、知識資產及創業資源,而人格特質中的開放性是 3 位青農都有的,顯示其求新求變勇於接受挑戰,是其優勢也是經營農業重要的關鍵因素。
設施蔬菜栽培常用農機具操作原理與實作
葡萄班田間講授與實作
召開專家會議討論葡萄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
果園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成果發表
研究得知以「現行農業政策與相關驗證」構面對葡萄產業青年農民影響最鉅
五、為民服務品質與成效之研究
- 調查中部地區農民施肥服務創新之接受程度,受訪之農民同意創新措施會提昇農業競爭力者占 89.9% ,本研究歸納 4 種施肥創新服務執行方式中,以「直接對地補貼」占最高,約為 48.6% ,其次是「農友 IC 智慧卡」,占 20.3% ,再其次為「委由當地青年農民負責經營」,比率為 17.6% ,最後則是由「地區農會成立代耕團隊」,占 13.5% 。
- 調查「傾聽人民心聲諮詢暨農業技術諮詢服務座談會」參與農民,農民對走動式服務團隊下鄉的服務滿意度高,認同辦理走動式下鄉服務有其必要性。 2013 年以問卷調查訪問,獲知農民優先選擇農友卡比率較直接對地補貼為高。建議農友卡設定補貼不超出原價差補貼方式預算內之上限金額,並持續辦理作物營養管理診斷,及微生物肥料或有機質肥料使用之示範推廣研習。
- 調查 2003 至 2012 年承接本場技術移轉的業者。受訪業者對本場的技術移轉案服務品質滿意度都相當高,平均整體滿意度介於滿意至非常滿意間。建議研發方向朝向「市場競爭導向」型的研發創新為主。
- 研究以德菲法建立生活素質指標,進行中部地區家政推廣教育對農村婦女家庭生活素質影響之研究,結果顯示家政推廣教育確有提升生活素質之成效,建議家政推廣教育對「強化個人能力」層面再加強教育訓練,另配合農產品地產地消及食農教育之推動,加強農村婦女農產品生產、簡易加工及銷售能力,輔導開創副業,增加經濟所得。
四 種施肥創新服務執行方式中,以「直接對地補貼」 48.6% 占最高
六、重要農作物經營模式與成本效益之研究
- 調查水稻與番茄各 30 位農友之生產成本與分析,小面積種植台中秈 10 號,面積 0.85 公頃 1 期作,農家賺款為 733,364 元;大面積種植台稉 9 號及台中 194 號,面積 12 公頃 2 期作,農家賺款為 2,379,440 元。番茄最適規模,大果番茄 0.12 公頃 1 期作,農家賺款為 348,393 元;小果番茄 0.58 公頃 1 期作,農家賺款為 1,999,379 元。
台中秈 10 號,面積 0.85 公頃 1 期作,且自行加工糙米麩與銷售,農家賺款為 733,364 元
玉女 ( 小果番茄 ) 0.58 公頃 1 期作,簡易設施內土耕栽培,農家賺款為 1,999,379 元
- 調查中部地區大蒜地產地消模式,發現大蒜生產後之銷售管道大多以售予販運商為主,大蒜農友採以地產地消模式之農夫市集或直接銷售給超市及消費者之銷售方式,與以往農民著重於栽培生產之經驗不同,建議配合季節性農夫市集辦理展售會活動,並尋找立地條件優良之處,以增加消費人數,在產品安全性上,宜加強農產品安全檢驗及認驗證制度,以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
- 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評估中部地區新進農民設施蔬菜農場之生產效率,研究結果顯示,新進農民設施蔬菜農場之純粹技術效率平均值為 0.662 ,顯示個別農場之效率仍有提昇之空間,規模效率平均值為 0.81 ,但處於最適規模 (Scale Efficiency, SE=1) 的農戶比 率 僅 有 13.3% 。
研究結果顯示,新進農民設施蔬菜農場之純粹技術效率平均值為 0.662
- 藉由產業分析、供應鏈分析,盤點國產小麥產業關聯圖與供應鏈現況,提出強化小麥採種圃種子 純度管理、重新檢視生產技術、劃設裡作小麥生產專區與建立產地標章制度、輔導契作主體把關契作品質及行銷通路、消費者教育、開發具區隔性產品與便利購買方式等 6 項措施。
本研究提出強化小麥採種圃種子純度管理,及開發具區隔性產品與便利購買方式等相關措施
- 調查中部地區農民團體推動葡萄產業跨域合作之可行性,發現生產之葡萄主要通路為農民組織辦理共同運銷、商販收購與農友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各區域之間差異頗大。因葡萄產期短、栽培面積小,無法成為跨域合作之主要作物,應結合其他農作物成為週年營運之產業才有機會。
研究建議葡萄應結合其他農作物成為週年營運之產業
- 調查中部地區之文心蘭農民對文心蘭產業發展上之需求,目前文心蘭栽培農民在產業需求上大致上有三部分,在栽培品種育成上,希望育成多元化之商業栽培品種;在栽培技術 改善方面,希望可研發能將 5~6 月盛產期之切花生產調節至 7~8 月採收之花期調節技術;在行銷通路拓展上,希望能開拓日本以外的外銷市場,以克服市場過於集中及仰賴日本市場的問題。
研究建議育成多元化之商業栽培品種,避免外銷市場之品種過度集中於文心蘭檸檬綠及南西
- 研究中部地區葡萄地產地消之模式,發現臺灣中部地區的地產地消類型來看,大概可分為四大類,第一種是農家的直銷店,第二種是觀光休閒農園,第三種是季節性農夫市集,第四種是常態性農夫市集。在葡萄的生產銷售上管道大多以售予販運商或寄交行口為主。
- 調查紅龍果生產成本,無電照者每公頃需投入生產之直接成本為 1,021,938 元,其生產 結構中,以人工費 478,393 元最高,占直接成本的 46.8% ;電照者之直接成本與生產費用總計皆較高,每公頃分別為 1,188,420 元與 1,401,350 元 / 公頃。農家賺款方面,農友主要以自家勞力投入為主,無電照與電照之自家勞力參與的工資分別占 72.9% 與 68.4% ,無電照與電照之農家賺款分別為 1,213,050 元與 1,267,193 元,以電照之農家賺款較高。
紅龍果無電照與電照之每公頃產值分別為 2,052,534 元與 2,281,512 元。
- 探討中部地區農民團體設立農夫市集之能力,以及影響其經營意願之因素。發現影響農民團體設立農夫市集意願之因素包括有無經費來源、消費人口數、產品種類多寡,以及是否有合適場地等。農民團體設立農夫市集之投入人力以 1-2 人,投入經費以 5 萬元以內可能性較高,類型以 1 週擇 1 天辦理及 1 個月擇 1 週末辦理意願較高,且經營規模以 15 攤以下可能性較高。若由政府主動輔導及協助農民團體設立農夫市集,設立意願可由 40.5% 提昇至 69.2% 。
農民團體設立農夫市集之投入人力以 1-2 人,投入經費以 5 萬元以內可能性較高
七、農產品品牌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 中部地區消費者吃米食頻率,一周七天中早餐平均吃米食天數為 2.6 天,年齡愈低中餐及晚餐吃米食平均天數愈少;食用米飯最重視項目為米飯的安全性、米飯食用口感、米飯的營養。在購買稻米時,重視程度則依序為「稻米米質」、「標示與說明」、「包裝與行銷」。建議農會應強化良好之品牌形象與行銷,並做好消費者最重視之食米安全之把關工作;推廣米食應以年輕人為主要對象,以增加米食消費。
- 中部地區葡萄農民對地區品牌需求性,研究發現產地的自然環境及農民良好的栽培技術,是生產高優質的葡葡的主要因素,以當地名稱來推動地區品牌,並加上葡萄產地證明標章的認證可以為品牌加分,建議未來在推動地區品牌前可先建立產地證明標章,藉以和其它產區區隔,讓消費者易於辨識外也提高地區品牌的價值。
- 都會地區消費者對葡萄的選購資訊主要來自親戚朋友的訊息傳遞,對「葡萄品牌」的購買經驗及信任程度情形,均以農會品牌占最多,對安全標章以吉園圃標章信任程度較佳。消費者選購葡萄主要考量因素為「新鮮度」、「果肉甜度」、「果肉口感」。建議政府或農業團體加強傳播產期及選購與消費資訊,推動產業地區品牌的建立與行銷。研究單位可朝消費族群喜歡嘗試、嘗鮮及食用方便性等消費趨勢,選育及引進其他鮮食葡萄品種。
- 研究台中地區消費者甜柿消費習慣調查, 消費者選購甜柿主要考量因素為「新鮮度」、「果肉甜度」、「果肉口感」,針對本土國產甜柿「新鮮度」之優勢宣導及促銷,讓消費者享受能「吃在地食當令」,並加強品質之穩定性,奠定國民消費國產甜柿的習慣。加強對消費者宣導甜柿產業文化與體驗活動,讓消費者了解甜柿相關常識與訊息,對於推動地產地消與產業地區品牌的建立應有助益。
- 優良水果是利用產地自然環境及良好栽培技術所生產,並藉由地區品牌提高能見度,地區品牌的發展以「產地證明標章」為基礎,以產地為出發點,形成地區的品牌形象。摩天嶺甜柿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農產品,有發展摩天嶺甜柿產地證明標章的必要性,需加強摩天嶺甜柿地區行銷推動,建議農會等地區性組織建立產地共同商標,以增加市場之能見度。
八、農產品加工技術與伴手禮研製
- 探討紅龍果果肉及果皮之營養成分和果膠含量,有機栽培之紅龍果全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銅、鋅和鐵含量以果肉高於果皮;而類胡蘿蔔素、可溶性果膠、不 可溶性果膠、鉀、鈉、鈣及鎂含量以果皮高於果肉。在不同品種比較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果肉之總酚類含量、果皮之鈉、鈣及可溶性果膠含量以紅肉種高於白肉種。
- 以有機金鑽鳳梨及慣行栽培金鑽鳳梨等量原料及配方製成鳳梨餡,製作成鳳梨酥進行口味品評試驗,餡料方面在香氣、色澤、口味、風味、軟硬、整體感及整體表現,均以有機栽培鳳梨餡之得分高於慣行栽培鳳梨餡;鳳梨酥皮部分,在香氣、色澤、口味、風味、軟硬、外皮與內餡結合之整體感及整體表現,均以 100% 低筋麵粉為酥皮原料之得分高於以低筋麵粉 70% 混合米穀粉 30% 為酥皮原料,並達到 0.001 顯著性差異。
- 為了解農民團體開發之伴手產品行銷成功之關鍵因素,提供新產品開發方向及行銷之參考,藉以提高農特產品的競爭力。本研究採德菲法 (Delphi Technique Method) ,邀請 6 位專家完成來回 2 次之 Delphi 問卷調查後,進行意見修正與檢視,研究結果顯示,在「產品」構面所研發的伴手產品「需有創新、創意」、價格考量可利用「產品販促組合」來做販售,並與鄉鎮特色整合,挑選具服務熱忱的行銷人員來做行銷。
九、中部地區農業產業人力資源需求及運用之研究
- 參加產業人力調度計畫之地區農會為調查,探討中部地區農業產業人力資源需求性及人力調度方式、執行現況及未來可利用之調度模式。
- 藉由農業人力活化與運用計畫利用來探討雇主、工頭及農會主辦人員三者對於當地農產業缺工情形、目前人力調度方式及執行現況做深入訪談。經訪談結果發現中部地區蔬菜產業屬於短期作物,農忙期時缺工嚴重,果樹產業是屬於長年型農業,整年都需工,尤其是在套袋及採收時缺工嚴重,需農事服務團召募人力來幫忙。雇主均滿意人力調度現況,會互相協調工作排程,避免工期重疊而加價搶工,農事服務團成員已知其為季節性工作,農閒時以自家農務或休閒為主,若能提供接送服務,願意跨域工作。農會方面,該計畫承辦人員已做好雇工的教育訓練,若雇主有缺工需求,能進行不同產業間的調度,讓產業季節性缺工達到緩解的效果外,也讓雇主及受雇人力兩者在從事農業工作上達到雙贏的效果。
十、中部地區水稻產業青年農民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析
- 本研究期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了解中部地區的水稻產業在地青農,當初投入農業原因、資源支持及經營現況與未來發展規劃,並探討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供農政單位擬定青年農民輔導相關政策之參考。
- 研究分析結果,稻作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依序為人格特質、社會資本、創業動機、知識資產及創業機會;在建議新進青農方面,排序前3者分別為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財務管理。建議政府應加強青農聯誼會的營運及強化在地青農交流服務平臺的輔導,未來應視青農不同的發展階段及輔導需求,滾動式的檢討及調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