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

臺中區農業技術專刊

首頁 > 出版刊物 > 臺中區農業技術專刊 > 技術專刊第158期-中部地區近來重要疫病蟲害發生與管理對策

技術專刊第158期-中部地區近來重要疫病蟲害發生與管理對策

158期中部地區近來重要疫病蟲害發生與管理對策

台中區農業技術專刊158 期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發行

台中區農業技術專刊158期封面 台中區農業技術專刊158期封底

中部地區近來重要疫病蟲害發生與管理對策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陳榮五、廖君達、許秀惠、黃晉興、林俊義、劉興隆、黃秀華、趙佳鴻、陳啟吉、白桂芳

 

 序   水稻熱帶黃化型白葉枯病     茭白筍新病害     水蕹菜青枯病     馬鈴薯青枯病     馬鈴薯晚疫病     西瓜銀斑病毒     水稻水象鼻蟲     銀葉粉蝨     福壽螺

 

 

陳榮五

  中部地區耕地面積達十九萬公頃,包括了低、中海拔各種地形及氣候環境,提供了作物栽培的必備條件,水稻、蔬菜、花卉、果樹等,均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並得以展現出多元的風貌。然而,高溫多濕的氣候、作物栽培種類繁多及農作物複種指數極高,提供了疫病蟲害繁殖的溫床。

   近年來,由於氣候條件的急遽變化,歷經九二一大地震的衝擊,病蟲害的發生種類及時期與往年迥異。諸如發生原因未明的新病害,包括大里、名間栽培水蕹菜的 青枯病,埔里地區的茭白筍新病害,均對該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此外,供食用馬鈴薯的管制不當,造成青枯病的大流行。外來物種的不當引入,如福壽螺的肆虐, 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的重大浩劫。這些病蟲害的發生,對於栽培農民產生直接的影響,對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造成損失,減少農民的收益及增加防治的成本。

  本場針對轄內疫病蟲害的發生,積極進行監測及疫情通報,並輔導農民田間防治工作,以杜絕疫病蟲害的發生蔓延。特針對近年來中部地區重要疫病蟲害的發生概況與管理對策,訴諸文字、編輯成冊,提供相關單位及農民參考使用。

 

水稻熱帶黃化型白葉枯病

 

文、圖/ 廖君達

分蘗盛期上位葉全葉黃化一、前言

  89年8月下旬,碧利斯颱風侵襲後,彰化縣北部秈稻栽培區水稻,正值分蘗盛期,相繼發生熱帶黃化型白葉枯病。罹病範圍包括彰化市、鹿港、和美、福興、埔心、埔鹽、芬園等鄉鎮,罹病品種多為台中秈10號,罹病面積約2,500公頃,罹病叢率達25%。

二、病徵及發生生態

  白葉枯病(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 為一細菌性病害,主要發生於二期作水稻,大多於無效分蘗期至抽穗期發生。此時期若適逢颱風及長期下雨或浸水,病原菌容易由葉片傷口侵入危害,常造成大面積 的流行。病原菌由葉尖向下移行,在葉片邊緣形成波浪狀黃色條紋病斑,造成典型的葉枯型白葉枯病。若病原菌移行至莖節部位感染,使新葉無法取得足夠的養份, 則造成黃化型白葉枯病。罹患熱帶黃化型白葉枯病病株下位葉顏色正常,新葉全葉呈淡黃色。若於分蘗盛期發病,上位葉1至3葉呈現淡黃色;若於孕穗末期至抽穗 期發病,則主要提供稻穗養份來源的劍葉,逐漸由葉尖向下黃化。診斷時將病株莖幹基部切斷,置於透明水杯中,可以見到溢出的白色菌泥。

三、管理對策

   避免偏用氮素類肥料,鉀肥則可減輕病害的發生。晨露未乾前,避免進入稻田作業,減少人為傳播病菌。此外,若為經常發病區域,應避免種植台中秈10號等感 病品種,且應在分蘗盛期,白葉枯病發病前預先施用6﹪撲殺熱粒劑,每公頃用藥量30公斤進行防治工作。發病初期則施用10﹪克枯爛可濕性粉劑1,000倍 或10﹪鏈四環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每公頃用藥量1.0公斤。

熱帶黃化型白葉枯病嚴重發生葉枯型白葉枯病病徵

 

茭白筍新病害

 

文、圖/ 廖君達

茭白筍罹病嚴重情形

 

一、前言

  89年6~7月間,埔里地區茭白筍疑受不明病害感染,病株外觀呈現新葉黃化,水際下方莖幹基部有惡臭。經由中興大學曾國欽教授鑑定,得知為 Enterobacter sp. 所引起之細菌性病害。受害範圍含蓋埔里鎮及魚池鄉茭白筍主要栽培地區,面積廣達500公頃以上,罹病率達10~20%,造成二期筍減產40%。

 

二、病徵及發生生態

  受害茭白筍植株初期新葉顏色偏向黃綠色,隨後出現與中肋平行之黃色條紋,接著新葉內捲且顏色枯黃,外位葉及葉鞘部份顏色仍相當濃綠。檢視植株基部中心組織崩解呈軟腐狀。茭白筍正常植株每 叢分蘗數約20~30株,受害嚴重時,僅殘存1~3株。病原菌為兼性厭氧菌,能在高溫及低氧的環境下生存,茭白筍長期湛水栽培,有利於該病的發生。採筍後 的傷口為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徑,感染新分蘗幼株。

 

三、管理對策

 

  1. 栽培健康種苗 :茭白筍新病害為一系統性病害,由罹病母莖所分蘗的新芽可能殘存病原菌,應從未罹病地區選取健康種苗。

  2. 重視田間衛生 :茭白筍採收後,留置於田間的殘體或秋筍採收後,直接耕犁入土的殘株均可成為病原菌繁殖或潛伏的居所。因此,春筍採收後,應清除園區內的茭白筍殘體;秋筍採收後,將殘株連根掘起,曬乾後,再予以焚燒為最佳對策;若未能連根掘起,要加強耕犁作業,將殘株碾成碎屑,以利分解。

  3. 田閒水份管理 : 秋筍採收後,設法排除水份或降低地下水位;並將表土翻犁,增加曝曬的機會。春筍盛產期為4~5月,若能於6月間(再分蘗初期)降低水位至採筍傷口下方,為期約1~2週。具有下列功效:(1)幫助採筍傷口癒合,進行防治藥劑處理,減少病原菌感染的途徑;(2)促進植株再分蘗;(3)增加土壤通氣性及改善土壤 的還原態,有利於植株的健全生長;(4)逃避茭白筍新病害發病期;(5)一併進行施肥作業,補充養份。

  4. 同一水源區域共同防治 :病原菌可經由種苗及水源傳播,因此,同一水源區域內的栽培農戶應正視此病害的威脅性,共同來降低此病菌在田間的密度。

  5. 採收刀具管理 :若茭白筍植株罹病之際,採筍刀具切勿同時作為割除病株的刀具,避免病菌由刀具傳染至健康植株。

  6. 福壽螺管理 :福壽螺喜好取食初移植的茭白筍植株或新分蘗株及長出土面的新生根,經取食所產生的傷口,亦可成為病原菌侵入的途徑。因此,福壽螺的徹底防治有其必要性。

 

罹病植株新葉黃化內捲罹病植株基部中心組織崩解呈軟腐狀

 

水蕹菜青枯病

 

文、圖/ 許秀惠、黃晉興、林俊義

 

前言

罹病植株萎凋狀   88 年4月,大里地區種植之水蕹菜大量發生植株失水萎凋死亡現象,推測可能是鄰近工廠排放廢水污染所致。89年春末同樣問題再度發生,農試所植病系於5月至大里地區水蕹菜栽培田勘查,經相關人員多方求證後,確認為細菌性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所引起。此外,在台中縣霧峰、烏日及南投縣名間、竹山等地之水蕹菜栽培地區也相繼發現。

 

病徵及發生生態

  由主要栽培區域攜回之萎凋狀病株,經病組織分離,所得之細菌及真菌分別以水蕹菜進行接種試驗,再從接種產生萎凋病徵之水蕹菜發病株分離病原菌,確認該病原為細菌。此細菌在TTC (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培養基上形成中央為粉紅至紅色,外圍白色具流質狀之典型青枯病菌菌落,再經病原菌特性分析及鑑定等試驗,確知該病原細菌為青枯病菌。

 

罹病莖維管束褐化(右)    主要的病徵為急速萎凋、矮化和葉片黃化等。在春、夏、秋季高溫多濕,及雨後放晴時常可見原本翠綠的蕹菜,在幾天之間葉片失水下垂,急速萎凋死亡,但罹病 植株仍保持綠色呈青枯症狀。若將罹病莖剪成小段,丟入盛有清水之透明玻璃杯,靜置數分鐘後,可看到病莖周圍溢出乳白色煙紋狀的菌泥(ooze)。

 

   青枯病菌是一種土壤傳播性病原菌,可藉由土壤、機械、作物繁殖體、昆蟲、寄主植物根部與根部接觸等方式而傳播,且病原菌可經由植物體之自然開口及任何部 位出現之傷口侵入植物體內,並蔓延於維管束內阻塞導管,妨礙水分的輸送,最後造成植物萎凋或死亡。在蕹菜栽培時,每次採收所造成之傷口是青枯病發生及蔓延 最重要之途徑,由此可說明蕹菜青枯病發生比率常隨著蕹菜採收次數之增加而增加。

 

  青枯病菌也能以游離狀態存活於土壤中,或在罹病植物之組織殘體中存活,在休耕的田裡也可以存活四年以上。被害植株也可由根部釋放多量的病菌到土壤中,從而再感染鄰近健康的植株,因此水蕹菜栽培田之土壤內青枯病菌菌量會逐年增加,因此病土是重要的感染源之一。

  污染青枯病菌的蕹菜苗,有時外觀雖然無任何病徵,但可能已被青枯病菌潛伏感染,待蕹菜苗移植於本田後,病害可隨幼苗而傳播,因此病田來的蕹菜苗也是重要的感染源之一。

  另外,青枯病菌也會隨著灌溉水流至其他蕹菜田,當青枯病菌菌量達到一特定數量時,青枯病容易發生,由此可說明為何位於水尾的蕹菜田發生青枯病較為嚴重。

 

管理對策

  經分析水蕹菜青枯病菌之所以發生 如此嚴重,可能因為整個耕作制度下有許多青枯病菌的來源,包括蕹菜苗帶菌,田土中殘存之青枯病菌以及灌溉水帶菌等等。因此,綜合防治蕹菜青枯病必需同時考 量上述的所有因子,方能達到防治成效,並將病害控制在經濟危害之下。有關綜合防治試驗正研究中,期能避免浮亂用藥造成環境污染、農藥殘留及青枯病大蔓延。

 

馬鈴薯青枯病

 

文、圖/ 劉興隆

與種薯交接部位之莖部褐變一、前言

  89年1月間,台中縣神岡鄉種植之馬鈴薯發生植株青枯萎凋,薯球橫切面呈環形褐變,該鄉馬鈴薯栽培面積為200餘公頃,發生面積約為90餘公頃。經本場採樣鑑定,確定此病害為馬鈴薯青枯病( Ralstonia solanacearum )。栽培農戶表示,部分種薯在未種植前已有病徵,惟當時並未加以注意,另多數發病之馬鈴薯園有將供食用馬鈴薯當種薯用之情況。同年10月,台中縣后里鄉聯合村約50公頃馬鈴薯發生青枯病為害,嚴重者發病率高達70%之多。

二、病徵及發生生態

  罹病植株地上部青枯萎凋,而後全 株死亡;挖起植株,發現與種薯交接部位之莖部褐變,切開莖地際部時維管束褐變,將莖部置於清水中,可觀察到白色煙雲狀物由切口散出;生育前期得病,則無薯 球形成,後期發病則會產生薯球,其外表建康,但橫切面皆呈環形褐變。本次事件主因為栽種帶菌之馬鈴薯薯塊所致;另外,此病原菌可在土壤中殘存;在十月上旬 種植後的二個月內因氣溫尚高,若遇下雨或灌水太多,容易發病萎凋死亡。

病株於清水中,切口有白色煙雲狀物流出三、管理對策

  1. 供食用馬鈴薯之檢疫程序不若供種薯之馬鈴薯嚴格,可能潛伏感染病菌,農友若貪圖便宜購買供食用之馬鈴薯當種薯,可能造成此次青枯病大流行,故籲請農友勿重蹈覆策,以免再發生類似事件。

  2. 已受害之馬鈴薯園,即刻進行清除感染源的田間衛生工作,將罹病薯塊及殘株儘速銷燬;並利用下列方法,來降低青枯病菌在田間之密度,以減輕青枯病的蔓延。

  • (1) 休耕或與禾本科作物( 如水稻、玉米等)輪作。

  • (2) 施用SH土壤添加劑或礦灰或尿素。

馬鈴薯青枯萎凋情形馬鈴薯青枯病田間發生情形

 

馬鈴薯晚疫病

 

文、圖/ 黃秀華

一、前言

  1845年,馬鈴薯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 s) 流行於北歐各地,英國之愛爾蘭地方尤為嚴重。該地是年七月熱而乾旱,七月下旬氣瘟下降至攝氏21℃而且有霧,馬鈴薯全無收穫。次年晚疫病繼續發生,造成嚴重饑荒。而台灣主要發生時間,為十一月下旬至翌年三月間,但如果當年寒流提早及十一月初下雨,本病的發生就提早,隔年如果到了四月以後,天氣未回暖,本病 到五月也可以發生。主要發生在冬季裡作馬鈴薯的地區,包括台中縣后里、豐原、潭子及外埔等地,發生面積約為五百公頃之多。

二、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多發生於小葉、梗、葉柄、莖 及薯塊,以小葉病徵最為明顯。初期在葉尖或葉緣形成暗綠色、水浸狀之不正形病斑。然後逐漸擴大成暗褐色,四周常有淺黃色之周緣。在葉片背面病斑的周圍產生 白色黴狀物,約3~5mm寬,此為病原菌的胞曩及胞曩柄。尤於清晨觀察最為明顯,這是本病最佳標誌。一段時間以後,病斑停止擴大,色澤變黑,葉緣上捲枯 乾,皺縮易碎。

  病原菌在土中或 棄置田中的病株或薯塊上越冬,於馬鈴薯栽培期間,病薯上產生分生孢子,由風傳播,遇合適寄主,且足夠的霧、濕度或雨量在空氣中維持15小時以上,病原菌便 可繁殖。短暫的雨對病原菌不利,因分生孢子被雨水沖到地面後,隨著土壤乾燥而易死亡。溫度對此病原菌的生長極為重要,白天溫暖而夜晚溫度降低,助長病勢的 發展。

三、管理對策

  1. 栽培抗病品種。
  2. 由無病田選擇種薯。
  3. 病株病薯勿棄置田間。
  4. 與其他非該病原寄主作物實行輪作。
  5.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請參考植保手冊)。

馬鈴薯晚疫病田間發病情形馬鈴薯晚疫病葉片受害狀

 

西瓜銀斑病毒

 

文、圖/ 趙佳鴻

西瓜銀斑病毒田間發病情形一、前言

  西瓜銀斑病毒(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 WSMV)於民國76年在彰化縣大城、二林一帶西瓜田發現。被感染的瓜類葉表呈皺縮凹凸不平狀,葉片產生黃化斑點、斑駁、萎凋甚至嚴重壞疽等病徵。迄今,成為中南部西瓜、洋香瓜、冬瓜及扁蒲等栽培的限制因子。

二、病徵及發生生態

  西瓜感染西瓜銀斑病毒有二種病徵型:一為黃化直立型,主要於幼葉產生黃 罹病植株黃話斑駁、葉片變小、皺縮呈凹凸狀化 斑駁、葉片變小、皺縮呈凸凹狀,在發病末期,新葉明顯黃化、皺縮叢生、直立、呈壞疽焦枝現象,罹病株所結果實容易脫落、變小或畸形,果皮產生許多斑點或斑 駁。一為銀斑型,主要是在罹病葉之葉緣部位產生明顯之銀斑,其對植株生育或結果之影響較前者緩和。台灣南黃薊馬傳播之西瓜銀斑病多於夏季高溫季節發生,尤 其對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定植之夏作西瓜,影響頭、二番瓜之開花及結果,對西瓜產量及品質甚劇。

三、管理對策

  1. 重視田間衛生及栽培環境 :夏作及秋作西瓜栽培須注意鄰近地區前期作殘留之病株源及薊馬蟲源的清除工作。另外,瓜園通風不良,悶熱的環境,可能助長南黃薊馬的繁衍,進而促進病毒的傳播。

  2. 栽種抗病品種 :栽種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治策略,冬瓜抗病毒病品種花育618號,對西瓜銀斑病表現極抗病,西瓜抗病品種則尚待育種者篩選或育成。

  3. 藥劑防治 :瓜類苗期及生育初期,利用殺蟲劑來防治薊馬,可能有減少西瓜銀斑病毒的感染機會。國外報告指出,花生自發芽後7~10天每週以歐殺松(acephate)噴佈一次至收穫期止,顯示對番茄斑萎病的發生有減少50%的效果。

冬瓜罹病葉片皺縮變小,葉色呈淺綠至濃綠色,新梢叢生、直立焦黑狀西瓜果實受害病徵

 

水稻水象鼻蟲

 

文、圖/ 陳啟吉

 

一、前言

水象鼻蟲成蟲取食水稻葉片後的食痕  水稻水象鼻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於79年3月在桃園新屋發現,迅速蔓延桃園、新竹、苗栗等縣,造成水稻產量的嚴重損失。本場轄內於86年8月,首次在南投縣仁愛鄉發現,受害面積約30公頃;89年8月又在台中縣沙鹿、梧棲一帶發生,受害面積為5公頃,被害叢率20~70%不等。

 

二、發生生態及危害狀

  水象鼻蟲在台灣一年發生兩個世 代,水稻收割後,成蟲在田畔雜草或防風林等潮濕地越冬。水稻移植後,再侵入本田危害。成蟲白天棲息稻株基部,黃昏時爬行至葉片尖端活動,具趨光性,可藉由 飛翔、步行及游泳等方式遷移分散。卵產於水面下之葉鞘組織內,產卵期約一個月,產卵數約50~100粒,卵期6~10天。孵化後初齡幼蟲先在葉鞘內攝食葉 肉組織1~3天,然後掉落水中,蛀入根部危害。幼蟲有四個齡期,其歷時約30~40天。老熟幼蟲附著於根際,營造卵形土繭而化蛹,蛹期7~14天。成蟲啃 食幼株葉片,造成寬0.1公分,長0.5至數公分不等細長白色食痕。幼蟲潛入根部咀食使成中空,中齡以後,啃食稻根,致根部短少、植株生育不良、分蘗嚴重 減少、黃化、抽穗延遲,產量減少40~50%。

 

三、管理對策

  1. 清除或燒燬田間周圍雜草,減少中間寄主及越冬場所。
  2. 避免栽植已被越冬成蟲為害之秧苗。
  3. 控制田間灌溉排水,儘量保持低水位(0.5公分),以減少成蟲在水面下葉鞘組織產卵的機會。
  4. 分蘗期後晒田,減少幼蟲殘存。
  5. 育苗箱施藥:於機械插秧前24小時以3%加保扶粒劑每箱50公克勻灑佈於育苗箱,並灑水至飽和狀態。
  6. 插秧後2-3週地面施藥以3%加保扶粒劑60公斤/公頃防治之。

 

水象鼻蟲成蟲水象鼻蟲幼蟲群集根部狀水稻受害狀

 

銀葉粉蝨

 

文、圖/ 白桂芳

一、前 言

卵堆  銀葉粉蝨( Bemisia argentifolii )原為煙草粉蝨( B. tabaci )之生理小種(B-biotype),主要分佈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1994年由Bellows及Perring等人正式將其提升為新種,並予以定名。國內外目前有記錄之寄主植物已達506種 (舉凡糧作、蔬菜、花卉、特用作物及雜草等),本蟲生殖潛能高、體型細小、遷移能力強,並能傳播多種作物之病毒病害,已成為近年來臺灣農業生態系中重要之害蟲。

二、發生生態及危害狀

  銀葉粉蝨偏好於作物嫩葉產卵,雌 蟲一生產卵80~120個,經四階段若蟲期而羽化為成蟲。夏季於胡瓜上完成一世代需19日,在洋香瓜上則需15日。若蟲行固著生活,成蟲自由活動,均以刺 吸式口器吸食植株汁液,受害葉片常因蟲體密度增高,吸食加劇而呈扭曲狀,並常因蟲體分泌蜜露而誘發煤病。銀葉粉蝨於臺灣常年發生,3~4月及10~11月 各有一族群高峰期,主要危害的作物有胡瓜、洋香瓜、冬瓜、甘藍、花椰菜、番茄等。

三、管理對策

  銀葉粉蝨已對目前常用之藥劑發展 出抗藥性,包括農民慣用的阿巴汀(abamectin)、陶斯松(chlorpyrifos)、安殺番(endosulfan)、畢芬寧 (bifenthrin)等。除了輪流使用不同類型之藥劑,藉以延長銀葉粉蝨抗藥性發展所需的時間外,發展生物防治的方法,以減少藥劑使用的次數及施藥 量,並讓天敵在環境中立足。蚜小蜂科(Aphelinidae)中之 Encarsia 屬(17種)如豔小蜂( Encarsia formosa ), Eretmocerus 屬(8種)如台灣常見之東方蚜小蜂( Eretmocerus orientalis ),均可對銀葉粉蝨的族群發展,產生抑制能力,若能配合對寄生蜂毒性較低之化學藥劑使用,將使銀葉粉蝨的防治工作進入綜合防治的時期。

銀葉粉蝨成蟲第四齡若蟲銀葉粉蝨危害胡瓜

 

福壽螺

 

文、圖/ 廖君達

一、前言

水稻受危害狀  福壽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於民國68年,自南美洲阿根廷引入台灣養殖,由於不具經濟效益而紛紛棄養。民國71年二期作水稻發生危害後,旋即廣泛發現於中低海拔水域,每年危害十萬公頃以上的農田,迄今仍為台灣水生經濟作物的重要有害動物。

二、發生生態及危害狀

  福壽螺為雜食性軟體動物,在台灣 中部地區周年可完成兩個世代,完成一世代需歷時88~204天。仔螺、成螺能浮於水中,隨水漂流,四處蔓延發生。夏季幼螺生長至70~80天時達性成熟 期。雌螺離開水面產卵於稻桿、溝渠、牆岸、田埂等上。卵塊呈紅色,常3~4層覆疊而呈葡萄串狀。每年有4個產卵期,每一產卵期可產卵塊數約7~9個,每一 卵塊之卵粒數平均為250粒。因此,每一雌螺每年可產出7,000~9,000個卵,繁殖能力驚人。水溫低時,螺體潛入土中緊閉殼蓋靜止不動呈休眠狀態。 一旦遇到水,立即打破休眠開始活動。殼高約3.5公分的福壽螺,一日可取食水稻秧苗達12株左右。當密度甚高時,可達到70%以上的受害率,造成50%的 產量損失。主要危害初移植的水稻秧苗,及多種水生經濟作物,如茭白筍、蓮花、菱角、荷花、芋頭、空心菜等。

三、管理對策

  1. 物理防治 :於栽培田區的入水口裝置鐵絲網,隔絕來自溝渠的福壽螺;人工撿拾福壽螺卵塊及螺體,可有效降低族群密度。

  2. 化學防治 :田間水位3~5公分,以70%耐克螺可溼性粉劑均勻噴施後,維持靜水狀態24~48小時。

  3. 生物防治 :深水栽培的作物如茭白筍等,釋放體重約3斤的青魚來取食福壽螺,可有效降低福壽螺數量及增加作物產量。

福壽螺卵塊(左),水稻受危害狀(中),青魚可作為福壽螺生物防治的天敵(右)

Top